我从外面回小区时,碰到邻居一位宝妈和她刚上一年级的儿子,儿子坐在花坛边,一边刷视频一边啃着零食。
当时有点晚了,我有些惊讶:“这个点孩子还没回家啊?”
宝妈有些无奈地说:
“他一到晚上,就精神十足,要他睡觉他就说睡不着,不到十一点不会躺床上去。”
接着,她又补了一句:“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这样了,习惯了,不知道小孩子精力怎么这么旺盛。”
我听完这句话,心里真替孩子捏了把汗。
很多父母都以为,孩子晚睡只是睡得晚一点而已,白天照样可以玩、可以学,没啥大问题。
但真相是——孩子长期晚睡,不只是“晚点睡觉”这么简单。
它可能会让孩子在3方面落后于同龄人。
一:身体发育受影响
研究发现,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,集中在晚上10点到凌晨2点。
而这个激素,正是孩子长个儿、增强免疫力、修复身体的关键。
晚睡的孩子,往往错过了这个“黄金时段”。
你以为孩子第二天睡到八九点就能“补回来”?
其实并不能。
因为生长激素的分泌,不仅跟睡眠时长有关,更跟睡眠节律有关。
就是你的身体到了那个点,才自动“开闸”分泌激素,错过了,就没有了。
有位医生朋友跟我说,她遇到的好多小学生,每年体检时,个头明显比同龄人矮一截,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——长期晚睡。
而且更可怕的是,睡眠不足的孩子,免疫力差、感冒多、记忆力下降,整个人常处于“疲惫但兴奋”的状态——表面疯玩,实则身体很吃不消。
我女儿上小学前,也一直跟着我们晚睡,直到她连续两个月反复感冒,老师也说她注意力不集中,我才警觉起来。
从那以后,我调整了她的作息,严格执行“9点前入睡”的底线,孩子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同了。
规律作息,对孩子的身体,真的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。
二:脾气变差、易暴躁
我在小区遇到那个男孩,晚上11点睡,早上6点起。
当时听了,我都惊呆了:大人每天睡7小时都不够,何况是孩子?
有研究指出,6-12岁的儿童,每晚最少应睡足9-11小时,才能保证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。
晚睡,意味着孩子的大脑,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,这会带来两个明显后果:
①情绪波动大,容易焦虑、易怒;
②缺乏耐心,无法控制冲动。
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吃饭,她儿子因为饭菜太烫而突然摔筷子、大哭,我们都被吓了一跳。
后来聊起来,才知道他最近迷上了看短视频,每天非要看到十点多才肯睡,早上被吵醒就一肚子火。
你看,孩子的“脾气暴躁”,很多时候,不是因为性格,而是睡眠出了问题。
当我们发现,孩子变得“难管”、“不听话”、“总闹情绪”时,可能已经和晚睡习惯“绑定”许久了。
三:注意力变差
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错觉:
“孩子白天挺精神的啊,成绩也没太大变化。”
但如果你细看,就会发现:孩子上课容易分心、写作业拖拉、对学习兴趣降低。
这些微妙的变化,其实都跟“睡眠质量”有关。
纽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:
孩子每晚少睡1小时,第二天的专注力下降25%,逻辑思维能力下降30%。
而且这种“伤害”,在日复一日的晚睡中,会越来越大。
我们都知道,大脑的信息整合和记忆巩固,主要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。
深度睡眠不足,孩子白天学过的知识,很难“搬运”进长期记忆。
这也是为啥有些孩子“怎么都记不住”、“背了就忘”、“做题总是粗心”。
表面看是学习问题,背后却可能是睡眠出了大问题。
毕竟,大脑都没休息好,又怎么集中注意力干活呢?
四:孩子晚睡的背后,可能藏着3个信号
说到这,可能有些家长会问:我也不想让孩子晚睡啊,可他就是拖拖拉拉,躺床上一个多小时都不睡,怎么办?
这可能不是“赖床”那么简单,而是以下几种情况:
①情绪未释放完,心里藏着事
如果孩子白天被批评了、作业没写完、和同学吵架、考试考砸了……
这些情绪没被处理掉,孩子就会“延迟入睡”。
有的孩子不是不想睡,而是“睡不着”——大脑还在高速运转,心里还在“回放”白天的事。
我们要做的,不是强迫孩子闭眼,而是帮他“清空情绪”。
我习惯每天睡前跟女儿聊五分钟——今天过得开心吗?有没有什么烦心的事?有没有哪个时刻让你特别委屈?
当孩子把心事说出来,他才能真正安静下来,安心入睡。
②缺乏睡前仪式感
有的孩子十点还在看动画、玩游戏、跳沙发,然后你突然说:“快点去睡觉!”
这样的“断电式”入睡,大脑怎么可能马上切换到“睡眠模式”?
我们要给孩子一个“过渡时间”。
比如提前30分钟关掉电子屏幕、洗澡、讲故事、拉窗帘、打开床头灯……形成固定的流程。
大脑会慢慢形成条件反射:只要进入这个流程,就该“关机休息”了。
③父母的作息影响
你有没有发现:孩子最爱模仿的,不是老师,不是朋友,而是我们父母。
如果父母每天晚睡刷手机、追剧、灯光通明,孩子怎么可能安心睡觉?
“养成早睡”的第一步,永远是:父母先躺下。
家庭作息,是孩子作息的底板。你不规律,他也很难规律。
你家孩子一般几点睡呢?